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P2P计算深入底层与边缘
作者:武汉SEO闵涛  文章来源:敏韬网  点击数789  更新时间:2009/4/25 0:51:34  文章录入:mintao  责任编辑:mintao

  尽管P2P被许多人视为21世纪的技术热点之一,但它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30年前,就有公司推出了一些具有典型P2P特征的产品。事实上,因特网最初的设计目标就是让网络上的计算机互相之间可以直接通信而不需要中介,只是随后由于网络规模的扩大,“客户/服务器”模型才逐渐成为因特网上占统治地位的计算模型。从这个意义上看,最近两年才开始成为热点的P2P计算实际上是一种“向传统的回归”。

  发 展

  虽然P2P的概念早已有之,但其快速发展却源于因特网的快速崛起。

  第一代因特网通过全局共享的通信媒介来动态地访问远程信息。通过在文本档案中建立指向其他信息源的链接,构成一个信息网络,通过HTTP、FTP、WAIS等标准协议,使人们可以访问动态信息。但在这种模型中,信息网络是分片结构的,存在着许多信息孤岛。

  随着第一个网络浏览器Mosaic的诞生,因特网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Mosaic首次提供了一个综合的图形化浏览器,通过HTML和HTTP的结合,屏蔽了信息获取的具体过程和细节,促进了WWW的形成。WWW是一个包括了网络服务器、网络门户和入口以及搜索引擎的信息基础架构。

  在第二代模型中,内容驻存在服务器上,而不是在创建它们的设备上,这使得可用信息源的覆盖范围无论是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下降了,与此形成对比的却是Web上信息量的指数增长。

  “资源在哪里创建,就到哪里访问”的愿望促进了因特网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分布式计算。比如,100万人要同时访问一个站点,是不是意味着必须构建一个高配置的服务器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WWW模型会给一个肯定的回答,而分布式计算模型的答案是可以将此站点分解到100万台PC上,通过Internet上的协作来进行。这一答案隐含着两个显著的改变:搜索分布在网络上进行,内容驻留在边缘(而非中心服务器)。

  正是因为因特网的演变导致了P2P计算的流行。

  Intel 将P2P计算定义为“通过系统间的直接交换所达成的计算机资源与信息的共享”,这些资源与服务包括信息交换、处理器时钟、缓存和磁盘空间等。Roku Technologies公司将P2P定义成“使个人与个人之间直接通信成为可能且更便捷的网络结构”。IBM则给P2P赋予更广阔的定义,把它看成是由若干互联协作的计算机构成的系统并具备若干特性。

  总体来讲,P2P计算系统是分布式的,有别于集中式的结构,也有别于基于服务器的结构。纯粹的P2P计算系统不存在不可或缺的服务器(某些混杂系统存在中央服务器,比如Napster),在P2P计算系统中的实体一般同时扮演两种角色:客户和服务器。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