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自然辩证法习题总结
作者:mintao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539  更新时间:2011/12/23 15:26:36  文章录入:mintao  责任编辑:mintao

自然辩证法习题总结(个人版)

1、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解答: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事物固有的联系和发展规则的研究体系,同时它又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一般方法的知识体系。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总的来说,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其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个方面:自然观——关于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包括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及其规律性、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自然科学观——关于自然科学自身发展及其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包括自然科学的性质结构、发展规律、发展模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等;自然科学方法论——关于研究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一般方法论。

    学习自然辩证法具有及其深远的意义。首先,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把握当代科学、技术、工程发展的全球趋势,认识各个学科领域的内在联系,从而为政府制定科学的政策和方针,以及科学的技术管理;其次,有助于认识客观自然界存在与演化的辨证规律,理解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关系,培育新的可持续发展观,注重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认识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再者,有助于掌握科学、技术、工程研究的辨证方法,提高科技创新的思维和实践能力;有助于理解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的互动关心,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作为硕士生,学好自然辩证法,可以提高我们对自然和技术的驾奴能力,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加深我们对自然、社会和技术的理解,从而更好的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个人完善的需求。

 

2、 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解答:

所谓的辩证运动,就是要用辩证的思想来分析运动。首先应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应的客观实在。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可知性和独立性的特点。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它包含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运动的辩证思想要包含三个方面,首先,它是物质的运动。即它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它可运动是不可分的,世界上既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也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其次,运动的范围:它包含了宇宙中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也旧是说,哲学上讲的运动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范畴,它决不仅仅指人的活动,世界上的任何变化、任何过程都是运动。最后,运动的基本形式:包含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五种基本形式。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或特殊表现形式,是事物的相对稳定性。因为不论是指特定的事物没有作机械运动还是指特定的事物没有发生质变。在这两种情况下,静止都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所以,运动的形式是多样的,决不是单一的形式。各种运动形式都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自然界的整体系统。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也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因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一不处在运动变化之中,从最小的物质粒子到宏大的天体、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所有事物都是不断运动的,世界上没有绝对不动的事物。物质是在永恒绝对的运动中,即自然界的一切物质也在不停的运动中,且在运动中发生各种变化,所谓静止是指相互比较而言,运动慢的的物质相对运动快的物质谓之“静止”状态,其实都在相互运动之中。事物因比较而存在、因斗争而发展,普遍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事物的发展取决于内、外因的作用。这些都离不开物质的运动,没有物质的运动和运动着的物质。世界将永恒不变,物质间失去联系,世界将凝固,万物不分、那是不可想象的。由于运动方式的多样性,自然界才会变得多姿多彩、生气勃勃。充满活力

 

3、 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方法论,也是自然辩证法概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三个大的方面: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自然界的层次结构

现代科学表明,自然界具有无穷的连续系列的层次结构,每一层次又是这个系列的不连续的"关节点",并表现为各种不同的物质形态。从微观尺度看,基本粒子,主要是质子和中子,由强相互作用结合为原子核。原子核和电子再通过电磁相互作用结合为原子,如此等等。

从宏观尺度看,各种物体都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并且靠引力形成各种天体系统。因此,任何层次的物质形态都具有内部结构,都包含决定其性质的各种要素和它们的相互作用。自然界的层次结构是无穷尽的。

2.自然界的无限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任何物质形态都处于不停顿的运动变化之中,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进化和退化、前进运动和后退运动、向上分支和向下分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

3.自然界的相互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各种事物相互作用的整体,也是各种作用过程的集合体。一切自然事物,小到原子,大到银河系,都是由各种不同要素组成的系统。自然界通过这些要素本身相互作用以及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整体的功能和特性。这也是一个信息反馈的过程。物质系统可能通过负反馈调节输入而保持相对的稳态,也可能通过正反馈打破旧的稳态,建立新的稳态或趋于毁灭。因此,在这种动态作用过程中,每一层次的系统都会突现新的组合方式,具有更高的组织性,形成不同层次的物质形态。

4.人和自然的统一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同自然的关系,即人不是作为自然现象的单纯旁观者,而是自然过程的积极参与者;不仅自然界到处打上了人的烙印,而且人也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改造自己。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主张人和自然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们只能在人同自然的相互作用中认识自然界以及认识人自己,建立人同自然相统一的辩证世界图景。

 

4、 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义

系统自然观是人们以系统科学为基础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规律的认识,揭示了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和演化的机制,标志着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产生了一个飞跃。它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2.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1)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

2)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其具体表现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小于部分之和。

意义:

1.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首先,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指出整个自然界是以系统方式存在着的有机整体,整体性是自然界最基本的属性;自然界物质系统都是由不同的层次结构组成的,这种层次结构是无限的。

其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指出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都是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自然界物质系统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它能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

再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时间的不可逆性,以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层次、有序、无序、整体等概念对物质存在的空间形式、物质的广延性作了定性和定量的描述,更具体地阐明了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以及空间、时间与物质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思想。

最后,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在循环发展中有序与无序、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关于运动、发展的大循环思想。

2.提供了系统思维方式

随着系统自然观的确立,形成了一种探索组织性、复杂性问题的思缍方式——系统思维方式。所谓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当做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5、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人的关系?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自然观的本质. 5)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人类是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要求超越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生态文明所理解的公平是一种广义的公平,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之间的公平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公平。其中,当代人之间的公平是公平原则的核心。这种自然观要求人类不仅要了解“自我”,更要了解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界再生能力和自然协调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利用科学与技术开发、利用、改造自然;要保证自然界的健康发展和演化,在向自然界“索取”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给予”,即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为自然界建立一种有益于人类的新平衡,建立起物质交换、能量流通和信息传递的良性循环。

生态自然观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则。生态文明的自然观把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自然界理解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认为自然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有机的、内在的、动态发展的,因而,人对自然不可能做出完全客观而又绝对准确的描述,人对自然的认识过程只能是一个逐步接近真理的过程。所以,在生态文明时代,人类在自然面前将保持一种理智的谦卑态度。人们不再寻求对自然的控制,而是力图与自然和谐相处,科学技术不再是征服自然的工具,而是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助手。
    在生态自然观看来,人虽然是大自然进化出来的具有较高价值的存在物,但并不是自然界中惟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人的价值只是自然价值的延伸和升华。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的内在价值也不可能大于作为整体的自然的内在价值。人与自然界的其它存在物都是一个巨大的存在之链上的环节。因此,人类应珍惜并努力维护生物的多样性和价值的多样性。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不只消极地适应而是积极地作用于自然界。在这一相互作用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对自然界本质的认识。因此,自然观既不象唯心主义所说的那样,只是人的思维的自由创造;也不象机械唯物主义所说的,只是思维对自然界的消极反映。构成自然观基础的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只是自然界本身。

 

6、 试述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特征?

本质:马克思曾经对近代科学的本质进行了综合的、动态的哲学分析。

①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人类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获得了对自然界的认识,并随着实践的发展将这些经验知识理论化,从而形成了科学知识。与此同时,人类也再将这些科学知识用来进一步地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使科学知识获得了实际的价值。   

②科学是社会和精神领域的劳动。科学作为一般的劳动,属于“精神生产领域”,而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社会劳动,是“一切科学工作,一切发现,一切发明”。

③科学是生产力。马克思指出,科学同技术一样,已经成为一种生产力。随着现代工业将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④科学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层面体现出其社会价值。科学是人类知识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构成了社会的精神财富;同时,科学作为生产力的要素被用于创造物质财富,因此科学本身成为那些发展科学的人、组织和国家的致富手段。

科学的特征:

①客观性和实证性:自然科学是对自然事物、自然过程和自然规律的真实的或客观的反映,必须以实验事实为基础,必须有实证性的材料和数据;

②真理性:科学具有内容上的客观真理性,其真理性内容是随着实践而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

③探索性和创造性:科学是认识客观世界的动态过程,现代科学活动可根据实际需要和前人经验和学科预测性而设定目标,安排计划等;

④通用性和共享性:科学作为知识体系,属于社会精神文明和社会文化的范畴,是一种通用的文化意识。

⑤主体际性:科学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知识体系。

 

7、 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什么?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什么知道意义?

科学活动如何进行:1、科学问题的提出。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科学研究作为一项创造性活动,科学问题规定着科学研究的内容、方向、途径、方法和手段,决定着科学研究的结果和价值。科学研究总是以提出问题开始,并以解决问题告一段落。2、科学事实的获取。科学事实的获取途径:观察和实验。首先,科学观察有助于研究课题的形成。其次,探索性的观察有助于科学假说的建立。第三,观察可以为检验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提供事实根据。 3、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科学抽象就是在思维中对同类事物去除现象的、次要的方面,抽取共同的、主要的方面,从而做到从个别中把握一般,从现象中把握本质的过程。科学思维包括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4、科学假说的形成。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知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所作的推测性的解释和说明,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5、科学理论的创立。科学理论就其内容而言,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把握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认识,这也就决定了科学理论从逻辑形式上,应该由概念、推理、判断等部分组成。

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了解进行科学研究的环节,尤其可以培养我们良好的思考习惯,学会和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研究科学思维方法论还可以帮助提高科学素养,不断增长才干,提高科学的鉴别能力;学习和研究科学思维方法论,可以使我尽快适应当前推行的科学研究教育要求,有了这个思维方法指导,大大缩短我的摸索阶段; 研究科学思维方法论,使我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养成了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并用联系与发展的观点辩证地观察客观世界的好习惯;最后,我要把把这些基本原则付诸实施,进行科学的实践。

 

8、 试述技术的本质、特征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技术的本质

技术的本质就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掌握的各种活动方式、手段和方法的总和;技术作为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标志,本世纪以来,技术除了指工具和机器之外,还包括制作方法、工艺流程和技术思想。技术是实践经验、物质设备和科学理论有机结合的整体,是劳动技能、技术、理论、物质手段和方法的综合。技术的本质是对自然规律有意识的运用,是科学的物化。

二、技术的特征

①技术是人类社会需要与自然物质运动规律相结合的产物。反映了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②技术是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的统一。即主体的知识、经验、经验、技能和客体诸如工具、机器设备的统一;

③技术本身有一个从潜在形态到现实形态的发展过程。即从技术思想、发明、方案设计到体现实际应用中的生产技术、工程技术转化的过程;

④技术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是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的标志。

技术的发展动力:

1、在技术的发展动力问题上两种相对立的观点:

技术自主论:认为技术是独立的、自我决定、自我创生、自我推进、自在的或自我扩展力量。

社会建构论: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2、技术发展的动力系统

①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需要”包括多个方面,有物质需要、精神需要,自己的需要、他人的需要等,需要的产生是由矛盾引起的,其中最为基本的是人和自然的矛盾。

②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目的与手段是相对而言的,又互为条件。 

③科学发展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从19世纪第二次技术革命至今,科学走到了技术前面,成为技术发展的理论向导。

④文化对技术发展的张力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科学发展观、建构和谐社会,促进技术与社会文化的共同进步。

9、 试述工程、产业的本质与特征?

工程的内涵

从工程是通过造物形成人工自然的手段这一特点出发,可以将工程定义为:工程是为了创建人工自然,在科技及经验集成的基础上,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情境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建造某一特定人工物的活动。

工程的特点

1、系统性与集成性。由于工程是通过造物形成人工自然的手段,所以工程活动中包含众多的要素,具有明显的系统性。由于工程系统性的创造产生了集成性。工程问题集成的第一个层次是技术要素层次的集成。工程是多种技术的有效集成。工程问题集成性的第二层次是技术要素与其他要素的集成工程。

2、场域性与情境性。由于工程是通过造物形成人工自然,所以工程活动总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中进行,具有明显的场域性与情境性。工程人工物是在工程行动中逐步建造出来的对象,工程人工物往往处在特定自然与社会环境里,具有 “不重复性”的特点。

3、不确定性与风险性。由于工程活动是特殊的创建人工自然的活动,充满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包括:工程中的各种要素本身存在不确定性造成工程整体往往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工程主体认识、实践能力的有限性;工程行动过程的场域性与情境性,不确定的情境事件不可避免地随机发生,造成工程行动的不确定性,也可能带来风险; 已完成的工程在其运行中,也存在不可预见的不确定。

4、工程结果的双刃性与评价的多维性。由于工程活动是特殊的创建人工自然的活动,彻底地改变了现代社会的面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工程结果表现出的双刃性。同时对工程活动的价值评估必然是多维的、多层次的,它包括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生态的、环境的、文化的、科学技术的、人文的、审美的等众多维度的价值评价。  

产业的内涵

产业是通过大规模制造人工物,实现人工物向社会物的转化,从而满足人类需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产业的本质功能发挥形成社会物。社会物的特点决定了产业特点:

产业的特点

1、规模性。规模性是社会物形成和成熟的标志。人工物是个别的、偶然满足人们需要,而社会物要求经常的、规模的满足人们需要,而社会物是有产业产生的,因而内在要求产业具有规模性。

2、盈利性。盈利性是社会物存在的基本标志。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具有盈利性,才能借助市场营销把尚不能直接为人类所利用的人工物转化为直接为人类服务的商品,即社会物。而社会物的盈利性内在要求产业具有盈利性。

 3、地域性。人工物具有明显的国际性,但社会物是在不同的地域生成的,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的特点,因而内在要求产业具有地域性。

 4、变动性。社会物的基本特点是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而人们社会需要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断变化的,旧的需要满足之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因此社会物必须具有变动性,因而内在要求产业具有变动性。

10、              你如何理解科学是一把双刃剑?

科学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科学的崇拜呼唤出了无以伦比的生产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因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既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也产生了一定的破坏作用,其中尤以近现代以来对自然和生态的破坏为烈。它具有两重性。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现代物质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如今,高科技及其产业不仅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而且高科技领域的每一个突破都会带动一大批新产业的建立,深刻地改变着传统产业的技术面貌。

2.科学技术进步改变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工业革命、电力革命在历史上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如今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比过去显得更加强烈。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如,通过计算机网络,人们可以查询最新、最快的、遍及全世界的信息、资料,扩大人们获得教育的机分。

3.科技革命与自然环境的冲击和破坏。科学技术在它给人类造福的同时,也会带来灾害。如核技术可以用于原子能发电,造福人类,也可以被人利用,造成原子弹发动战争,残害人类。现代化大工业生产,在给人们带来各种各样精美产品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和噪音,严重地污染了环境,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即使是现代医学,在增进人类健康、益寿延年的同时,也造成了人口的急剧增长,对资源、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压力,已经成了严重的全球问题。

4.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必然的选择。人类是自然的产物,地球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场所。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已成为当今世界高度关注的议题之一。人们普遍认识到,人类目前所面临的人与自然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但是人类绝不可能退回到被动适应自然的道路上去,只有依靠科学发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11、              如何理解创新性国家?

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据专家分析,创新型国家的特征大致体现在四个方面: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在30%以下;创新产出高,发明专利多。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综合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作出了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这是继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以来我们党提出的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既反映了我们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也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

建设创新性国家的背景:

第一,进入21世纪,在科学技术的引领和推动下,人类正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演进。科学技术创造出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财富形成的主要源泉,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第二,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只有通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才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增长,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和严峻挑战。只有抓住科技革命稍纵即逝的难得机遇,显著提高科技实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才有可能突破我国人口和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保障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第三, 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党综合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提出的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带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努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和保持发展的主动权。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

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意味着未来15年,我们必须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要超过7%。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有力支持。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但总体上依赖资金高投入、资源高消耗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牺牲稀缺而宝贵的资源环境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这样的代价过于高昂。因此,只有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才能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当今时代,科技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要避免依赖于人、受制于人,提高竞争力,就必须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总起来说,建设创新型国家,既反映了我们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也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是顺应时代要求、符合我国实际的战略思想,必须贯穿于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全过程。

 

12、              根据创新性人才的素质特点并结合个人专业谈谈如何成为创新性人才?

解答: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做出的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人才是国家综合国力中最关键的因素,新知识靠他们创造,新技术靠他们发明,新学科靠他们创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水平对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早已突显出来,创新型人才也早已成为国家发展最宝贵的战略资源。 
   何为创新型人才?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作为创新型人才,要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科学知识,严谨的治学方法,同时,要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他们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者,是最新科学成果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未来科学家的培育者。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创新型人才呢?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科学的发展是建立在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上的发展,是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并在这样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因此,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渗透到我们今天的学习中,无疑可以使我们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方法更加科学,更加适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作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研究生,要想成为创新型人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只有打好坚实的基础,才能谈创新。要有深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就要求我们重视学好基础知识,其中包括数学、英语、计算机以及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切不可一味埋头苦钻基础而放弃了对基础知识的延伸和新知识的发现,抱着置疑的态度学习,敢于挑战权威,在学习中求创新,是创新性学习的关键。同时精通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最新科学成就和发展趋势,培养关注现实、关注前沿的学术品格,学习与研究要了解国际发展趋势,站在科学的前沿。

其次,我们要有极为敏锐的观察力,能够从本源上发现重大问题,准确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及时发现他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并能勇于冒险,敢于跳出框框想问题,在科学研究上不断提出新点子,突破已有假设和瓶颈。

第三,要重视个人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创新型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世界观,没有坚定的信仰,没有良好的品德修养,没有高雅的审美情操,不仅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创新型人才,就是作为一个健全的人也是有困难。所以我们要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激发追求科学、追求知识的激情。

第四,培养强烈的求知欲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作为一个计算机应用专业方面的研究生,要求我们要有广泛的知识和坚韧的意志力,计算机应用专业是一个计算机与应用技术相结合的专业,我们不仅要计算机基础相当扎实,还要多的各种技术应用。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要发扬不怕困难的精神,这样才能登上一个更高峰。

最后,还要特别注重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比如开发一个大型的软件,是不能靠一个人的力量可以完成的,我们要依靠我们的团队,通力合作,经过多人的努力,才可能解决一些综合性的难题,这样也大大提高了任务完成的效率。因此,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