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氏族社会时代,曾流行过一种“成丁礼”。氏族中的未成年者,可以不参加生产、狩猎活动,也不必参加战争,氏族对他们有哺育和保护的责任。但在他们到达成人的年龄后,氏族则要用各种方式测验其体质与生产、战争技能,以确定其能否取得氏族正式成员的资格。随着社会的发展,成丁礼在绝大多数地区都消失了,而中国的儒家看到了它的合理内核,将它加工改造为“冠礼”,作为人生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仪礼》有《士冠礼》一篇,详细记载士之子举行冠礼的详细仪节。《礼记》有《冠义》一篇,说解冠礼的含义。
孔夫子“七十二贤人”中,有一个名叫子路(前542-前480)的人,本是姓仲名由,字子路,春秋时鲁国人。子路仅比孔子小九岁,却跟随了孔子40年,是孔子的忠实信徒。孔子曾评论子路学问不错但不够精深,勇气有余但智谋不足,是个治理政事的人才。子路身高力大,平时喜欢把公鸡毛插在帽子上,威风十足,孔子外出游说时,多由子路负责警卫工作。有一次,子路同别人打仗,他身负重伤,帽缨被砍断,在这危急时刻,却仍然记得老师平时讲的冠礼,口中念道:“君子死,冠不免。”就在他正帽时,被敌人砍成了肉酱。孔子听到子路的死讯,失声大哭,从此以后再也不吃肉酱了。子路之死,初看起来,未免显得迂阔,做到了“守礼而死”,过细一想,它说明古人是怎样重视冠礼的。
冠礼是古代成年礼仪,是给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礼仪。《礼记·曲礼上》说:“二十曰弱,冠。”“男子二十,冠而字。”《礼记·冠义》说,冠礼是“成人之道也”,“将责成人礼焉也”,要《礼记》按照“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四个方面礼的规范加以约束,使一名男青年成为具有“孝、悌、忠、顺”完美品德的人。与男子冠礼相对,古代女子的成年礼名“笄礼”。
一、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7-2012 敏韬网(敏而好学,文韬武略--MinTao.Net)(学习笔记)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闵涛 E_mail:admin@mintao.net(欢迎提供学习资源)
鄂公网安备 42011102001154号
站长:MinTao ICP备案号:鄂ICP备11006601号-18